当代父母,最头疼孩子什么问题?
不用多想, 沉迷手机游戏一定榜上有名 !
【资料图】
湖北一男孩,就因为沉迷游戏,立志要打电竞,当职业选手。
过去一年,父母想尽办法,都管不住两天。
盯着他,他不玩;上网课没盯住,不出5分钟一定切换到游戏界面……
(图片来源:@闹心娃和开心妈的日常)
手机游戏,俨然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毒药” !
《经济参考报》调研发现:
有62.5%的未成年人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 ”
“ 有的孩子,一天玩8个小时游戏。 ”
“有的孩子宁愿不吃早饭,也把钱攒起来买手机,玩游戏。”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辛酸和苦痛。
然而,想让孩子摆脱“游戏瘾”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稍有不慎,很可能会激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爆发更大的家庭危机。
江苏镇江,一个爸爸发现儿子经常不写作业,熬夜玩游戏。
聊天、交谈,能做的都做了,可儿子就是油盐不进。
情急之下,爸爸狠狠揍了儿子一顿,甚至把挨揍视频发到班级群
视频里,爸爸恶狠狠地训诫:
“我不把你打死,你太不像话了…… 只要摸手机就死路一条 。”
视频里,孩子瘫坐在地上,浑身是血。
“狠”到这种地步,孩子真的就改过来了吗?
前不久在浙江金华。
一个男孩因为痴迷网络游戏不务正业,和父母爆发矛盾后,直接从厨房里拿起一把水果刀,对着父母一直叫嚣“来打我啊”。
即便警察出面沟通,男孩也一声不吭,全程摆着一副怒不可遏的表情。
只要一开口讲道理,他就情绪失控,不停吼叫对抗。
这也是很多父母面临的巨大挑战:
越是禁止孩子玩游戏,孩子越听不进去,越要对着干。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无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父母简单粗暴的禁止,在孩子眼里,就是对自己的逼迫和压制。
而 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有尊严的人,又怎会屈服于权威 ?
面对这样的禁止,孩子会本能地跳起来,疯狂反扑、撕咬,两败俱伤。
很明显,开头那位8岁男孩的妈妈深谙这一点。
试过无数方法之后,她干脆“放弃”挣扎,决定另辟蹊径拯救网瘾儿子。
在和老师沟通确认后,妈妈告诉儿子:
“想玩就光明正大地玩,别偷偷摸摸, 直接休学,玩好了再去学校 。
不过,这样的尽情享受游戏,是有要求的:
每天早上7点开始玩,必须打够16个小时,完成不了不许睡觉;
一日三餐不提供,自己做,过了饭点不可补;
要完成游戏KPI指标,每天两次书面的游戏复盘……
前两天,儿子精神亢奋,信心十足,完全沉浸游戏的欢愉中。
第三天,问题开始接连爆发。
由于过于投入,午饭忘记吃了;
下午2点,觉得复盘总结太难,不想写;
下午5点半,想喝酸奶充饥,直接被阻止;
晚上9点,儿子眼看一天的游戏指标还没达成,还有400字的复盘要写,心里异常抵触,哭得撕心裂肺……
妈妈坚持不妥协,儿子在哀嚎中硬着头皮做完了任务。
第四天,妈妈请来专门“虐”儿子的“外援”上线。
一番“诱导”下,儿子以为对方是职业玩家,亲自带自己玩,各种要求都欣然答应。
只是没想到,在游戏大神面前,儿子怎么玩怎么输,不得不接受各种惩罚。
被高手和一堆复盘、抄写惩罚“虐”了整整两天的儿子,终于在第五天认清了现状:
自己压根不是打职业的料,比起游戏,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至此,这场“休学风波”尘埃落定。
当然,不是所有沉迷游戏的孩子,都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戒掉网瘾。
但仔细分析这位妈妈的做法,会发现她在整个过程中,做了这3件事情值得每位父母借鉴、学习。
第一,坚定如一。
这一点极为关键。
说好只能晚饭后使用手机一小时,结果孩子一哭一闹,家长为了省事瞬间妥协。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哭闹、撒泼,都是在试探规则的底线。
你一旦妥协,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尝试打破规则。
再看前面故事里的妈妈,在和儿子制定完规则后, 态度温柔,行为却很坚定。
儿子多次崩溃发脾气,她都坚守既定规则,绝不妥协退让。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需要不断触碰尝试,才能发现边界在哪。
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规矩,帮助孩子划定行为边界。
你越坚定,孩子越能守住行为边界。
第二,不逃避,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特别欣赏妈妈的态度, 绝不逃避问题,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解决问题。
正如她说的,儿子性格不好,会对妈妈大吼大叫。
她其实很早就发现了,也不逃避问题,自己也有意识地改变。
所以无论儿子怎么闹、怎么打,她都没有用大人的权威去压制儿子。
更多的是,陪在儿子身边,等儿子哭累了,闹完了,再继续沟通引导,帮助儿子完成任务。
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孩子。
不管孩子多沉迷游戏,多叛逆不听话,他不过是一个需要父母拉一把的孩子。
所以,当孩子犯错,切记:
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解决问题,战胜问题。
千万别和错误站在一起,去解决孩子!
因为,成长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 !
错了,懂了,改了,孩子才会正向成长。
第三,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
儿子沉迷游戏一年,屡教不改,她没有任何嫌弃、打击、讽刺。
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咨询老师,求助外援……
特别是同意儿子休学这个决定,放在大部分父母身上估计早就吵翻天,非逼孩子“上学”不可。
但她自始至终都接纳儿子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让世俗的标准、他人的眼光影响对儿子的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真正能改变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放下过来人的经验,不强行改造孩子,才能在陪伴和探索中,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契机。
和孩子温暖联结,保持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行为的理解。
如今,这个8岁的男孩“复学”了。
每天早上准时参加线上课学习,全天听课都很认真,还用周末的时间补齐之前落下的功课。
哪怕写到很晚,他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完成规定的作业,准时上传。
相信这短短的5天“休学”经历,会成为他人生特别难忘的时刻,帮助他成长的宝贵财富。
其实孩子有“问题”,永远都有可解的选项。
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用心学习、真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
当孩子被爱、被关注、被正确地引导,他就更容易回到现实中来,勇敢坚定走在属于自己的正轨上,一路向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