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中,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
有人喜欢你,就有人讨厌你;
(相关资料图)
有人想要靠近你,就有人想远离你;
有人真心祝福你,希望你过得好;也有人嫉妒你,在背后祈祷你走霉运。
但也有一些人,对你做出这几种行为,就是“没安好心”。
-01
习惯“道德绑架”,对你提出“过分要求”
无论在社交中还是职场中,这类人都比较常见。
比如:
一个女同事,经常跟你提出:
“哎呀,今天又得麻烦你了,我下班就得走,要去接孩子放学;所以这份报告,麻烦你帮我完成好吗?”
正常情况下,有些人会选择“接受”。
接受的心理机制是:
“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拒绝了,以后不好相处。”
可一旦你开了头,接受了对方一次无理要求,那么接下来等待你的,是他们更过分的要求。
今天要你帮忙写报告,明天就让你帮忙做PPT,后天就会找你借钱。
如果你选择积极,这类人就会换另一种套路:道德绑架。
“哎,都是同事,这么点小事你都不愿意帮忙吗?”
“平时大家都说你是好人,现在看来,你欺骗了大家啊。”
他们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将你推向“大众的面前”,让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放大。
这类人,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
应对策略:
第一:遵循社交本质
如何在“不伤和气”,不拒绝对方的情况下,让他知难而退?
他找你帮忙写报告,那你就对他说:“好啊,那你明天帮我做PPT好了。”
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出来;这个时候,他要么停止让你帮忙,要么接受明天帮你做PPT。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的互换。
第二:干脆拒绝,建立边界感
任何无理的要求,你都可以拒绝;
而学会拒绝,不仅是一个人情商高的表现,还是一个人有边界感的表现。
拒绝对方,你心中会有一种“畅快感”。
而且,你的果断拒绝,会让对方意识到:
“哦,这个人不好惹,不好糊弄,以后不能这样相处了。”
“我又不吃你家的米,凭什么帮你呢?”
有这样的觉悟,在社交中你就不会轻易吃亏。
-02
不尊重你,习惯替你做决定,对你指指点点
在社交中,常常有这样一类人:“好为人师”。
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他们都要“劝你”;
常常用过来人的身上,跟你说:
“你应该听我的,我是过来人,我比你有经验”
“你这样做错的”
“你还年轻,不应该这么草率做决定,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吧”
再比如说:
你去逛街买衣服,上一次你已经买了同款衣服,穿着很不错。
所以这次,你打算再买一身同款。
这时,导购员就不断跟你说:
“您上次买完了,这次就换另一种风格的吧?您应该尝试不同的风格,这一身也很适合你呢。”
于是,在对方不断的暗示和明示下,你的决定很容易被动摇。
其实,这类人就属于:缺少最基本的边界感。
有些人,是工作原因,不得不揣摩顾客的心理;
有些人,是没有边界感,总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不尊重你的决定。
应对策略:
第一:警惕对方替你做出的决定
无论对方打着什么样的名义,帮你做决定;你都要警惕,他背后的心理想法,并不尊重你。
换句话说:
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无所谓是否要尊重你,因为他没有把你放在“同等的位置”相处,而是认为你就应该听从他的指令。
无论谁替你做决定,试图改变你的决策,你都要先思考你们的关系,分析对方的真实意图。
对比之下,如果你的决定更好,那就千万不要接受对方提出的要求。
第二:表达感谢,委婉拒绝
如果你不想把你们俩的关系搞僵,那么你可以先表示感谢;
感谢他为你做出的考虑,给你提出的建议;
然后,再委婉地拒绝他,表示你还是想先试试自己的路,如果走不通再考虑对方的。
-03
习惯指责你,把你贬低得一无是处
心理学上将这类人称之为“指责型人格”。
他们常见的手段是:
挑刺,各种抬杠;
跟你对着干,总是要推翻你的观点;
否定你的一切,你的价值,你的付出,你的成绩;
贬低你的能力,你的性格,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
这类人,或许是你的父母,或许是你的伴侣,或许是你身边的朋友。
总之,遇到这类人,一定要警惕,要远离。
因为“指责型”的人,内心带着强烈的不安情绪;
他们是高傲的,是偏激的,带有自恋式的优越感;
一旦你违背了他,直接怼他,让他下不来台,那么他一定会记恨你。
应对方式:
强势型回应:
他说:“你怎么穿这身衣服啊?真不好看。”
你:“和你有关系吗?”
他说:“花这么多钱,你就买了这个车?真不值”
你:“花你的钱了吗?”
他说:“你怎么又胖了?你看看你的脸。”
你:“吃你家的大米了吗?”
对待不尊重你的,指责你的人,就要怼到他“头皮发麻”,让他跟你聊天就恐惧,让他不敢指责你。
既然他带着傲慢的姿态跟你相处,首先不尊重你,那你也不需要尊重他。
提示:
强势型回应的方式,适合平时有主见,性格坚定,不怕得罪人的人。
温柔型回应:
遵循“事不过三”的原则,可以忍耐对方2次。
他指责你,你就把他当空气,不搭理他;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忽视,那么他就会停止表达。
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你进行言语攻击,那就回到“强势型”的策略中。
针对不同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回应方法。
今日话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几类人?
(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