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友(中)向来访人员介绍黄荆塘村茶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图片)
在湖北咸宁,四月正是春茶采收的好时节。走进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茶园里满目葱翠,茶树吐露出碧绿的嫩芽,茶农忙碌地穿梭于茶园间,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黄荆塘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385户村民集体种植茶叶,占全村总人口的85%,年人均茶叶纯收入达1.5万余元。这里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村民们说,村里的可喜变化离不开他们的致富带头人——湖北省人大代表、黄荆塘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友。
陈学友是土生土长的黄荆塘村人。这里荒山多、田地少,长期以来,村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1987年,20岁的陈学友从咸宁向阳湖职业高中毕业。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他选择了外出打工讨生活。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陈学友从承包土方工程、组建工程队干起,随后开起了自己的小公司,是当时村里第一个富起来的能人。
2005年,陈学友的建筑事业在湖南做得风生水起,老家汀泗桥镇的领导找到陈学友,希望他能回村当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时的黄荆塘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办公楼,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还欠着40多万元的外债。能否改变“空壳村”的面貌,当时的陈学友心里也没底。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把黄荆塘村的担子挑起来。”陈学友说,他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脉进行招商引资。
经过陈学友的不懈努力,最终将皇福空心砖厂引进落户黄荆塘村,设法盘活村集体现有资源,优先安排村里贫困人员就业。陈学友介绍,通过收取土地资金,村集体一年就有3.3万元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在陈学友和班子成员的努力下,2007年,村里盖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2008年,村里筹措资金60余万元对长青河河道进行清理,加固整修河堤,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水患问题。
2013年,咸宁市制定“百亿茶产业”发展规划,作为老茶区的咸安区,根据自身优势推出茶叶村建设项目,这为黄荆塘村打开了产业发展思路。
“黄荆塘村山水资源丰富,当地又有种茶历史。做茶叶文章,或许可行。”说干就干,陈学友请来专家对当地资源进行考察论证。专家认为,黄荆塘村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田地土质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可以发展茶叶种植。
专家的判断坚定了陈学友的信心。他先后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前往武汉市新洲区、英山县等茶产业发展优势区参观学习。经过深入调研,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决定,要将黄荆塘村打造成茶叶专业村。
2013年底,村里开始启动茶园建设。然而,茶叶的培育期需要5至6年时间,这意味着,如果让村民把自己的田地腾出来种植茶叶,要几年后才有收益。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陈学友率先砍了自家100亩杉树发展茶园,并要求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种植茶树。
在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影响带动下,村民纷纷腾地种茶,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茶园规模初现雏形。
2017年,黄荆塘村组建由陈学友任法定代表人的黄荆塘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又流转1200亩林地兴建茶园,同时争取各方资金,建设茶叶加工厂。
2018年,茶园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民开始尝到甜头。村里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茶产业增收致富。全村先后有385户农户加入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茶园面积达6500余亩。
茶园渐渐有了名气后,陈学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又在乡村旅游上做起了文章,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开展采茶体验研学之旅等,积极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将黄荆塘村打造为集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旅文化田园综合体,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这个汀泗桥镇最穷的村变身为咸宁市有名的产业致富村,已成为汀泗桥镇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重点示范片区。黄荆塘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等称号。
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陈学友非常关心支持检察工作,对于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乡村普法宣传和公益诉讼等检察工作尤其关注。今年3月16日,他受邀参加咸宁市咸安区检察院举办的检察开放日活动时,对检察机关在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议。陈学友提出,检察机关要自觉把检察履职融入基层治理,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为人大代表,我将进一步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联系,时刻关注检察工作动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陈学友说。
[版面编辑:白鸥] [责任编辑:何慧敏]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