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优势不比当年已成现实,当然话说回来,其单季营收被瑞幸反超也只是一个开端,此时谈“打败”或者“咖啡王座易主”还有点为时尚早。毕竟,决定终局的从来不是一次领先,而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来华二十余载,星巴克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资料图】
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后,星巴克的白色咖啡杯一度成为小资的代表。那时,手拿一杯星巴克,能让人自然而然挺胸收腹,神采奕奕,这远远高过了咖啡本身的力量。一时之间,中国也逐渐成为星巴克全球中仅次于北美地区的第二大市场。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竞争对手的不断出现,无论是愈加强势的瑞幸咖啡,还是曝出融资的各种精品咖啡品牌,都让星巴克这位“老大哥”略显疲态。对国人来说,星巴克的光环好像也不再亮眼。
不禁蓦然思考:星巴克将何去何从?
地位已被撼动
星巴克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其在4月3日至7月2日的单季度营收约9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1.5亿美元增1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约为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06%;基本每股收益为1美元,去年同期为0.8美元。
中国市场方面,星巴克中国单季度营收约8.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06亿元),同比增长51%,去除汇率变动影响后同比增长60%,环比上涨10%。同店销售额和交易量均同比增长约四成,但平均客单价下降了1%。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的逆袭战还在继续,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单季度营收已经首次被瑞幸超越。瑞幸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Q2,瑞幸营收同比增长88%至62.014亿元,超越了老对手星巴克中国(59.06亿元)。
在门店数方面,今年二季度,瑞幸新开了1485家门店,平均每天开出16.3家,截至6月底已拥有10829家门店。而星巴克上季度净增门店237家,不到瑞幸的五分之一。
目前,星巴克在国内拥有6480家门店,比瑞幸少了4300多家。
事实上,如今的瑞幸之所以能够直追星巴克,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益于其门店模式和低价策略。
门店模式方面,瑞幸如今停止了疯狂“烧钱”补贴和盲目扩张的做法,开始有针对性地选址,并砍掉了表现不佳的门店。通过直营+加盟的组合打法,采取轻盈小店+外卖的商业模式,再加上布局相对非核心地区、进军低线城市等决策,节省了不少成本。
在产品价格上,瑞幸继续延续平价策略,用性价比撬开人群。数据显示,全年龄群体所能接受的咖啡价格在16-25元的咖啡价格,显然星巴克在此不利。
与其它品牌不同的是,星巴克主导的“第三空间”概念决定了其门店经营成本高企,分摊到面对竞争对手门店、价格的双重“进攻”,星巴克中国下半年能否保持竞争优势,尚且待定。
过往的躺赢时代
可以说,中国人对咖啡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星巴克的培育。
早前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提出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第三空间”概念——把咖啡店视为家与办公场所以外的社交去处,这帮星巴克在美国扩张初期便深受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购买力、对社交及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年轻人们拥趸——随着这群人开始接纳星巴克,此后他们便开始在更多层次的消费者中站稳脚跟。
而星巴克在中国卖咖啡的故事,有点类似于把梳子卖给秃子,或者商业课上经常讲的在全都光脚的国家卖鞋子的故事。
1999年1月,当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门店正式开业的时候,中国人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雀巢的速溶咖啡。当时,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8346 元,而当时星巴克一杯咖啡的价格,已经达到了 20元。
众所周知,茶文化在中国是绝对主导性的,当时哪怕是雀巢速溶,都不是大众消费品,更别说几乎抵得上许多人一天工资的一杯星巴克咖啡了。由此,星巴克整整亏损了九年,“第三空间”的概念,水土不服。
于是,星巴克将咖啡的诱惑和中产阶级的虚荣心联系到了一起,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人们借以确认自我、区别他人的方式,凭借一杯咖啡做出“我能去得起星巴克”的身份宣言。
终于,2009年星巴克中国实现了首次盈利。在这个传统的茶文化国家,星巴克用9年时间培养了一代城市白领的咖啡品味和认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快速扩展和人均GDP一路飞涨,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之后,中国也成为了星巴克美国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国际市场。
奋发“下半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消费收入提升,消费习惯变化等原因,星巴克一直以来的王牌“第三空间”逐渐失效。
尤其是疫情暴发之后,由于门店以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点位为主,在长达三年的疫情中,星巴克中国因多次封锁受重创。像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Q1,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同比下降50%;疫情反复的2022年,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同比增长始终为负,曾一度降至近30%。
可以说,疫情重塑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据统计,疫情之下65.6%的人购买咖啡偏好自提,只有14.5%的人偏好堂食。即使疫情已经结束,线上渠道的增长仍然很明显。从另一个层面解读,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让星巴克坚守了20多年的第三空间优势削弱。
对于如今的王者宝座失守,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近期表示欢迎竞争。“竞争实际上扩大了咖啡市场并加速了咖啡消费的普及,不同品牌为顾客带来不同的价值主张和消费场景。”多种咖啡品牌的诞生,覆盖了更多样化的咖啡消费群体,也将进一步打开本土咖啡市场。
不可否认,咖饮市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积极涌入。站在竞争维度来看,当下咖啡行业的内卷形式一个是价格战,一个是门店点位争夺战。
作为应对,星巴克也选择加快开店。2022年9月,星巴克中国发布的2025中国战略愿景中提到,加强重点城市扩张的同时,积极在下沉市场布局,定下了进入70个新城市的目标。据悉,当前星巴克的门店已经开到了广东清远、江西新余、山东威海、云南文山等低线新城市。
除了下沉,星巴克还开始尝试外卖业务。星巴克与阿里合作,接入饿了么开辟外卖市场,并且支持与淘宝88VIP打通会员。公司计划到2025年,实现外送业务销售额为当前业绩两倍以上。
除此之外,星巴克还在寻找新的增量空间。今年3月,星巴克联手高德推出“沿街取”服务,消费者在线点单,通勤高峰期不必下车,沿街打开车窗就能拿到星巴克咖啡,该项服务已在北京、上海约150家门店上线,预计一年内,全国将有超1000家星巴克门店提供“沿街取”服务。
实际上,无论是加快开店速度、推出“沿街取”服务和外卖服务“专星送”、还是派发各类咖啡券、频繁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似乎都意味着,星巴克中国正在试图重塑过去20多年围绕“咖啡故事”和“第三空间”所建立起来的营垒。
星巴克的优势不比当年已成现实,当然话说回来,其单季营收被瑞幸反超也只是一个开端,此时谈“打败”或者“咖啡王座易主”还有点为时尚早。毕竟,决定终局的从来不是一次领先,而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本文源自:每财网
关键词: